中国在东亚分工中的地位——基于制成品出口数据的衡量(上)
摘要:本文利用东亚各国(或地区)的制成品出口数据,从出口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结构两个角度考察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中地位。所有证据表明,中国在东亚分工中的位置明显提高,现在大致介于东盟各国和“亚洲四小龙”之间,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各国和中国依次发展的阵形被打乱,“雁行”模式趋于解体。但是,中国出口制成品的整体技术和结构水平与新加坡和韩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更是远低于日本的水平,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竞争对手的说法还很难成立。关键词:制成品出口,技术水平,技术结构,“雁行”模式
一、引 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崛起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中国奇迹”、“世界制造中心”、“世界工厂”等用来赞美中国经济成功的词汇大量充斥各种媒体,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在加重,地位在提高。据此,一些机构和经济学家认为,依据亚洲各国发展阶段来判断分析区域内分工体制的“雁行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解体。如日本经济产业省2001年版的《通商白皮书》指出,由于中国的崛起,过去被认为是按照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各国、中国内地的顺序依次追赶的过程,即东亚各国的雁行模式正在解体。黑田(2001)也认为,由于中国的崭露头角,“雁行模式”开始解体。当然,也有相反的声音。关志雄(2002)在把各种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换算成指数的基础上,将美国的进口量看作是各国对世界出口量的代表,对中国、日本等亚洲各国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主的各种产品的出口结构进行计量分析,来考察亚洲各国地位的相对变化。关志雄认为,在20世纪最后的十年中,中国的出口结构实现了迅速、高度的发展,但是,由于起点低,尚未达到高水平,雁行模式并没有伴随中国的崛起而解体。
然而,另一个十年又将过去,在这十年中,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几年里,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一直处于加速发展态势,其结构也经历了巨大变化,机械产品和以IT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进一步扩大,比重进一步上升。在这几年里,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本国资本的输出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转折,中国日益呈现出与世界先行国家普遍规律相近的变化趋势(金芳,2003)。关志雄(2002)对20世纪最后十年东亚分工格局的论断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在上述新的形势下这样的命题是否还能成立?中国是否依然处于雁阵的尾端呢?本文试图运用东亚各国(或地区)最新的进出口数据,在分析它们制成品出口整体技术和结构水平特别是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双边贸易模式的基础上,来探讨东亚内部各经济体在最近几年中分工地位相对变化的新特点。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说明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就处于领先的位置(张二震,2003)。技术是生产力最直接的体现,技术要素丰富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一般都很高。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技术要素丰富的国家将会出口更多的高技术产品。因此,从一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的总体状况和相对高低可以大致判断该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相对于其他经济体,如果一国出口贸易的技术水平较高,该国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一般会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相反,则在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就较低。对于只有两个国家的贸易模型,其双边贸易的模式也能够揭示他们各自的地位。如果甲国对乙国出口的整体技术水平高于他从乙国进口的整体技术水平,或者甲国对乙国出口的技术结构高度高于他从乙国进口的技术结构高度,则甲国在与乙国的交换中将会掌握更大的话语权,能够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甲国的分工地位自然高于乙国。
那么,如何有效衡量一国出口贸易整体技术的相对水平和两国双边贸易模式呢?最近几年,一些文献提供了一种基于国际贸易数据和各国收入数据的衡量方法。这种方法首先为每类产品确定技术含量水平,然后计算和分析各经济体的整体技术水平与进出口技术结构。确定产品技术含量的指标有许多,如技术附加值(关志雄,2002)、产品复杂度指数(Lall、Johh和Zhang,2005)、PRODY指数(Hausman、Jason和Rodrik,2006)、显示技术附加值(樊纲、关志雄和姚枝仲,2006)和产品技术含量(杜修立和王维国,2007)等。这些指标设计的背后逻辑比较近似,即假设某种贸易品如果更多地来自高收入国家,则其技术含量较高;如果更多地来自低收入国家,则其技术含量较低。通过比较各种指标的优缺点,本文最终选用了樊纲等(2006)的显示技术附加值(RTV)指标作为确定产品技术含量的依据。
Balassa(1965)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RCAij是i国j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为i国j产品的出口额,m是产品数,n是国家数。另外,记Yi为j国的人均GDP,则RTV赋值公式为:
每种产品的技术含量确定以后,一个经济体出口篮子的整体技术水平(记为ET)就可定义为该经济体所有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加权和,其中权数为每种产品的出口份额。
利用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指标可以横向比较不同经济体出口贸易整体技术水平的相对高低,以考察他们的分工梯度。
有了衡量产品技术含量的指标,也可以将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于横轴,将某国家在每一产品上的贸易份额对应于纵轴,即可得到该国贸易品的技术分布图。利用该图可以进行两国双边贸易技术结构的比较,特别是对双边贸易技术分布差异较大的两国,可以直接观察他们的贸易模式,来判断他们在分工中的相对地位。
本文的第三部分就运用了出口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指标和贸易品的技术分布图来聚焦中国最近几年在东亚分工中的地位变迁。在计算每种产品技术含量指标时,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或地区)为样本。各个国家(或地区)2002年和2007年HSl996年版四位码制成品的出口数据来源于联合国(UN)COMTRAD正数据库,人均GDP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WEO数据库,这些数据均采用当前美元价。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计算了2002年和2007年每种制成品的技术含量指标,即RTV值。根据该值我们不仅分别计算了东亚各国对世界出口的整体技术水平指标值,也计算了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或地区)双边贸易的技术水平指标值,并绘制了他们的双边贸易技术分布图。在此过程中,用到的双边贸易HSl996年版四位码制成品数据大部分来自于COMTRAD正数据库,中国内地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双边贸易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总署。
三、主要分析结果
1.从制成品出口的整体技术水平看中国的分工地位
表1是根据每个国家或地区在2002年和200了年向世界出口每种制成品的金额计算的出口整体技术水平指标ET值,并按其大小进行了排名。与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可以看到,2002年中国制成品出口的整体技术水平低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菲律宾和泰国,高于印度尼西亚。到2007年,中国制成品出口的整体技术结构不仅高于印度尼西亚,也高于泰国和菲律宾,这说明中国制造业在东亚分工中的地位在上升。在2002年和2007年,中国制成品出口的整体技术水平均比与中国具有相似国情的南亚国家印度高,这与通常的经验观察相一致,即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远好于印度。由此看来,因中国的崛起及其在亚洲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根据亚洲各国的发展阶段来判断区域内分工机制的“雁行经济发展模式”已趋于解体。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内地→越南、印度等国相继追赶的阵形已被打破,中国分工的地位已跃居东盟国家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之上,中国与东盟各国已形成较强的竞争关系。另外,印度的分工地位也跃居印度尼西亚之上,这也不符合雁行模式。
表2分别计算了中国与东亚各国(或地区)双边贸易的整体技术水平指数。从中可以看出,2002年中国向日本出口制成品的整体技术水平最低,向印度出口制成品的整体技术水平最高,中国从日本进口制成品的整体技术水平最高,从泰国进口制成品的整体技术水平最低;到2007年,中国从印度进口制成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变成了最低,其他与2002年相同。总的来说,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即按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各国和印度的顺序,中国向它们分别出口制成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呈递升趋势,从它们分别进口制成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呈递降趋势,这与比较优势原则非常相符。
在2002年,只有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四国,中国向它们出口制成品的整体技术水平高于从它们进口制成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国向它们出口制成品的技术水平低于从它们进口制成品的技术水平。说明中国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相比,其制造业分工地位比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四国高,比其他国家或地区低。到2007年,中国向菲律宾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出口制成品的整体技术水平从2002年的低于转变为高于从这些国家或地区进口制成品的整体技术水平,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仍然保持2002年的格局。这个结果同样显示了“雁行模式”趋于解体的态势,中国对外贸易经过加入WTO后几年的快速发展,其制造业在东亚分工中的地位有明显上升。
来源:录入《世界经济研究》、国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