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际油价回顾与2011年预测
摘要:回顾并分析T20lO年国际油价的走势及特点,预测并分析了2011年国际油价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沙特,伊朗,原油,基准原油,性价比
1 2010年国际油价走势回顾
2010年国际油价整体大幅上涨,维持在70-90美元/桶区间震荡(见图1)。WTI和布伦特原油年平均价分别为79.51美元/桶和80.25美元/桶,同比分别上涨17.88美元/桶(29.0%)和17.75美元/桶(28.4%)。
2010年年初,库存过剩和需求疲弱的供需基本面使得油价短暂跌破70美元/桶;2-4月,正面经济数据和需求复苏前景的预期带动油价连续上涨至近90美元/桶;5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避险情绪使美元指数上升,油价迅速下滑;6月油价回升;7-8月,油价基本在70-80美元/桶的箱体震荡;9-12月,美元贬值推动油价缓慢上涨至80-90美元/桶;年末,欧美寒冷天气和乐观的经济数据将布伦特油价推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94.75美元/桶。
1.1 宏观经济向好主导油价走势
世界各国经济从金融危机中逐步复苏,世界经济增长减慢到2%以下的可能性只有不到5%,但复苏依然脆弱,且呈现区域性差异,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程度慢于新兴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0年10月6日的报告中,将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数字第三次调高,至4.8%。2010年上半年,库存、固定投资的激增带来了制造业和全球贸易的急剧增加,世界经济年增长率约为5.25%。其中,发达经济体国家的消费者信心不足、住户收入和财富减少,使其消费受到了抑制,但已走出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国内消费支出表现良好,并且投资正在推动创造就业机会。
但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尚不明确,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仍不稳定。例如美国2010年1-3季度的经济增长分别为3.2%、1.6%和2.5%,为刺激经济恢复,美国推出了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是商业投资增长并未能转化为更高的就业增长,美国失业率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而欧元区国家则相继受到希腊、爱尔兰等国债务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仅由核心国家(特别是德国)强于预期的增长支撑。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油价与经济走势关系紧密,与道琼斯指数相关性增强,主要原因是原油成为避险交易模式的一部分,而影响股市的因素(经济增长、利率流动性等)也成为影响油价的主要因素。
1.2 需求总量恢复,支持油价上涨
随着经济的逐渐回升,石油消费也有所增加,但增幅有限,且各地区增长存在差异。据国际能源署(IEA)估计,非OECD国家增加较快,2010年石油需求同比增加200万桶/日,较2009年同期190万桶/日的增幅略有上升,2010年1-4季度增幅分别为240万桶/日、200万桶/日、160万桶/日和180万桶/日;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达4.39亿吨,仍是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比增长6.9%;拉美与中东地区的石油消费也增长较快。
OECD国家中,北美地区石油消费达2390万桶/日,同比增长2.6%,改变了2009年消费下降的态势;而西欧的一些国家由于仍未走出经济泥潭,石油消费仍延续2009年的下降态势,降至1440万桶/日,降幅为10万桶/日。
同时,世界石油产量继续增加,产能和库存高位,供应整体大于需求。2010年OPEC未改变其2484.5万桶/日的产量配额,但减产履约率仍然较低,保持在50%左右(见图2),全年产量预计为3443万桶/日,同比增加2.8%,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9.5%。非OPEC国家石油产量则达5280万桶/日,同比增长2.1%,其中,生物柴油和非常规石油供应保持增加。
欧美石油库存从9月开始逐步下降,但仍高于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11月库存量达2.25亿桶,同比增加0.4%。而美国能源署(EIA)预计(与IEA有口径差),2010年OPEC剩余产能将达467万桶/日,高于2009年的427万桶/日,也高于1998-2008年平均约280万桶/日的水平。总体来看,需求总量恢复,支持油价上涨(见表1)。
1.3 美元涨跌频繁,基金影响重现
目前,美元仍是世界原油贸易结算的重要货币,因此油价与美元走势密切相关(见图3)。受美国经济变化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美元指数先升后降,在75-90之间波动;2010年6月后,美元开始了新一轮的震荡下跌行情,美元贬值、通胀预期的可能性增加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流向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带动了原油新一轮上涨。8月初到9月初美元震荡上行,原油价格也随之震荡下行。8月27日,美联储主席伯克南在美联储会议中表示,在必要情况下,特别是经济前景显著恶化时,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通过非传统措施来加大货币政策的宽松度。美联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开始新一轮大幅下跌,而油价也开始大幅上涨。
基金市场对油价走势的影响经历了强—弱—强的变化,主要受到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基金监管措施出台和欧美救助和刺激计划引发的大量资金入市的影响。
2 2011年国际油价走势分析判断
预计2011年全球经济仍处于恢复进程中,供需基本面保持基本稳定,美元相对疲弱和基金炒作等因素支持油价上涨,而过剩油品库存和剩余上下游产能将限制油价涨势。
2.1 石油需求保持增加,增幅较低
2011年各国经济刺激政策逐渐退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新能源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难以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同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处于转型期,2011年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结构面临调整,为保证经济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短期内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改变将会使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因此,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增速均将慢于2010年,但仍处于上升通道中。不同经济体的复苏步伐存在差异,从增速看,新兴市场国家仍较快。IMF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4.2%,其中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经济体分别为6.4%和2.2%。
由图4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增长和石油需求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由于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石油需求很难出现超出2010年的大幅增长。笔者预测,2011年需求同比增加140万桶/日(1.6%),低于2003-2007年2.0%的年均增速,也低于2010年223万桶/日的增量。
表2列出了各机构对2011年世界石油需求及增量的预测。石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于非OECD国家。2000-2011年,非OECD国家石油需求比重从37.5%增至48.5%(见图5);其中,2011年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中国、中东、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见图6),上述4个地区的增量占总增量的比重达到81.5%(2010年为58%)。非OECD国家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交通运输需求,而居民商用比例下降。
OECD国家的替代能源增加和汽车效率提高是其需求下降的主要原因。OECD国家生物燃料增加较快,例如,欧洲国家鼓励柴油替代汽油燃料,2009-2015年汽油需求下降5.0%;美国乙醇汽油所占汽油比例逐渐增加,同时汽车燃油效率也有较大程度提高。
2.2 石油产能增量逐步回落,供应趋缓
虽然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部分石油开发项目延迟,2011-2013年世界石油总产能增量下降,但2011年世界石油供给保持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见图7),预计世界石油产量增加130万桶/日。其中非OPEC增加约30万桶/日;OPEC凝析油增加约60万桶/日,占世界供应增量比重近50%。由于凝析油及非常规石油产量不受配额限制,部分成员国增产动力较大,2009年产量配额下降后,凝析油产量快速增加,2008-2011年年均增速将达8.9%(全球供应增速预计0.7%)。虽然OPEC仍是世界石油产量最大的组织,但是随着油田开采的深入以及新的发现越来越困难,OPEC部分国家(如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石油产量增长放缓趋势难以避免。
非OPEC产量所占比重继续下降,主要是因为北美地区资源急剧下降及西欧产量下降较快。由于油田老化以及缺乏投资,挪威产量下降最多达8万桶/日。另外,全球深海供应能力从2000年的150万桶/日增至2009年的500万桶/日,新增探明储量中深海比重增加较快,而BP漏油事件影响深海油产量增加,还可能影响未来深海石油勘探和开采。因此,预计2011年石油供应过剩的局面将有所缓解。
但是,OPEC剩余产能处于高位,2011年全球对OPEC原油产量增长的需求仅为40万桶/日左右,其剩余产能还将小幅增加。EIA预计(与IEA有口径差),2011年OPEC剩余产能将达到469万桶/日,与2010年的467万桶/日基本持平,也高于1998-2008年平均约280万桶/日的水平,仍将是抑制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2.3 欧美陆上与浮仓剩余库容下降,库存收紧
2009年2季度开始油价快速上涨,供应量增加,而需求增长缓慢,导致石油库存不断增加,2010年美国和欧洲石油库存均达到历史最高点。截止2010年2月,美国战略储备库存库容为7.27亿桶,而库存量已达历史最高水平,再增加的容量有限,也增加了市场供应的稳定性。预计,2011年库存虽然会有所下降,但仍将处于近5年的较高水平。
CERA预测,2010年世界炼油能力约为7380万桶/日,较2009年增加130万桶/日,其中,由于炼油设备老化,OECD国家增量减少;而中国炼油能力增加较快则带动非OECD国家增量达到约100万桶/日。由于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增长相对较快,2011年世界炼油能力预计继续增长(见图8)。PIRA公司预计,2011年世界炼油能力增加0.53亿吨/年,至46.5亿吨/年。炼油能力增长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增量为0.25亿吨/年,占世界增量的47%;其中,中国炼油能力增加0.20亿吨/年。
2.4 上游成本继续回升,支撑油价底线
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熟练工人的短缺,上游成本自2000年以来快速上涨,2008年随着经济恶化、原油价格下跌导致开发活动减速,成本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但2010年2季度的成本指数环比1季度回升0.2%,至201.4,预计2011年将回升至210,达2008年1季度的水平,因此,2011年油价大幅下跌至80美元/桶以下的可能性较小。
2.5 美元指数相对弱势,推高油价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将在未来8个月再度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指数快速下跌至75.9(11月4日)的较低水平,但是美元指数继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预计2011年美元维持宽幅振荡的可能性较大,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支持美元不会过度下跌的因素。一是,美国此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以振兴本国经济为目的,通过汇率和利率手段收获新兴市场率先复苏的成果,因此,为吸引海外美元对美国国债的持有,美元不会过度下跌。二是,美国经济恢复好于欧洲,将遏制美元继续下跌的势头,欧元区的葡萄牙、爱尔兰、希腊、西班牙5年期债务违约担保成本又创新高,表明市场对这些国家的偿债信心大幅下降,危机仍有继续扩大的态势,重新引发投资者对欧债危机的担忧。
2)促使美元弱势的因素。一是,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通过危机阶段的政府救助措施,将美国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债权转化为政府债务,这使得美国政府债台高筑,而美元贬值将直接有效地降低政府的实际债务。二是,中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纷纷加息以对抗通胀,导致美国与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反向造成利率息差扩大,美国资本外流将间接打压美元。三是,美国经济的恢复仍然需要时间,同时利率在较长时间内仍维持在0-0.25%的低水平,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也较小。
但是,美国中期选举和美联储何时宣布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或以加息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美元走势的较大不确定因素。
2.6 投机基金依然活跃,油价波动
从资金动向来看,市场做多的情绪近期不断升温。CFTC公布数据显示,WTI原油期货净多头已连续3个月维持在10万手以上,且投机基金所占比重增大,预计未来投机基金仍将活跃在石油市场。
全球各发达经济体纷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使得全球的货币供给相对实体经济过剩,过剩的流动性将推升原油价格。日本与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都依赖于出口,特别是与美国经济联系密切,同样面临通缩与高失业率,未来内需增长很难大幅回升,同时国债负担较大,进一步通过政府支出刺激经济的余地很小,因此,只能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恢复,并希望压低汇率来刺激出口。未来较长时间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将维持宽松货币政策。
2.7 地缘政治等突发事件,影响油价短期波动
产油国政治风险等突发事件等都将对油价的短期波动产生影响。例如,尼日利亚不同教派之间的暴力斗争频发;美国撤军后,伊拉克局势不稳定;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陆续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核问题悬而未决。
3 结语
综合预计,笔者认为2011年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可能在85-95美元/桶的水平,其中成本因素将占到80%左右。若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短缺等将使国际油价短暂突破100美元/桶的大关。若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减速、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美元大幅反弹等,油价可能跌至80美元/桶附近。
来源:录入 《当代石油石化》、国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