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连云港港口物流的发展对港口的服务功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使得城市与港口物流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城市作为港口物流设施的载体,成为港口物流产业发展的依托。港口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港口物流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连云港海关2008年入库税收达到93.08亿元,同比增长46.8%,其中关税29.71亿元,代征税63.3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5%、27.7%,创历史最高水平。连云港海关在2009年税收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以促进港口发展为重,全年港口进口转关运输货物达800多万吨,转出税款43亿元,转出税款占实际征收税款的60%,为连云港港在中西部地区赢得了良好口碑,确保了港口的持续增量。
为了提升连云港港口竞争力,提升主港区的功能,主港区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导功能,提出“建设港口群,发展组合港”的思路。建设“一体两翼”的亿吨组合大港,充分发挥港口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实力。以主港区为中心,配合两翼产业发展建设港口群。
构建依托连云港港口、面向苏北及长三角区域、服务新亚欧大陆桥区域、辐射东南亚的现代物流体系。通过港区内部交通体系加强“一体两翼”主体港区对两翼港区的带动作用,未来港区内部也将形成以公路为主,铁路、水运为辅综合联络交通。
主体港区与北翼港区。未来主体港区与北翼港区之间,形成242省道北段和204国道赣榆北段为主要交通联络线,沿海铁路和通榆运河连云港北段作为辅助交通方式,修建海头铁路支线实现与沿海铁路的联系。
主体港区与南翼港区。未来主体港区与南翼港区之间,以226省道作为主要交通联络线,辅以沿海铁路、东干河等其他运输方式,为实现铁路直达港口,修建埒子口港口支线和燕尾港港口支线联系连盐铁路。
连云港抓住沿海开发机遇,立足本地产业和资源优势,着力建设临港产业集群。“一体两翼”港口发展战略规划推出,140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具备项目进驻条件,数百家船舶制造、新型能源、现代制造、石油化工等临港企业成功落户。
船舶工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2010年以来连云港市船舶修造业依然表现突出,主要船舶修造企业订单排满全年计划,生产势头旺盛。2010年1~6月该行业实现产值26.5亿元,为去年同期的5.3倍,对全市产值增幅的贡献率达18%。目前,连云港市已有五洲重工、恒成船业、中远船务等10家船舶修造企业投产运行,在手订单达到77万载重吨,在建船舶有41艘,合同值约66亿元。
“新材料之都”异军突起。2008年5月,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此为标志,连云港市的新材料产业正式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目前,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成长性的产业。
同时,连云港在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和风力发电厂的建设上均取得重大进展。连云港和中复集团合作投资10亿元打造风力发电机叶片工业园。目前,一、二期工程项目已建成投产,年生产风电叶片能力达到700套,产值将达1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1.5兆瓦风电叶片生产基地。另外,连云港还与协鑫集团和国电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共同进行风电产业链的建设。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日益繁忙活跃,港口物流作为城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和吸引外资的窗口,在与城市内部和外部的相互活动中,不断增强对内对外经济辐射能力。连云港市正是由于拥有一个开放度高的港口——连云港,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活跃,加速了连云港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连云港港现已开辟了东欧、西非、地中海、美加、波斯湾、澳新、韩国、日本、香港等国际外贸运输航线,同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个港口有货运业务往来。2008年连云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1亿吨,集装箱运量300万标箱。2009年完成吞吐量1.14亿吨、集装箱运量303.2万吨箱,其中吞吐量增长13.1%,增幅位列大陆沿海港口三甲。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加快,各类物资、原材料、产品的进出口量会逐渐增加,连云港港将进一步促进城市辐射能力的增强。
城市经济发展支撑港口物流发展
连云港城市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兴起,推动了金融业信息通信业的服务。反过来,它又给连云港港口物流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连云港市本着“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战略目标,加快连云港金融业发展,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创新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充分利用国内外金融市场融资,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的应用和建设工程,为港口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推进连云港向现代化港口大都市的发展进程中也使连云港港口物流做大做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港口已逐渐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中心。这就要求城市为港口物流提供活动空间和连接内陆运输的通道,海上运输的货物到达港口城市,要求城市为港口提供一定的物流平台并形成内陆物流,城市运输网布局及其有效衔接程度都影响着港口的集疏运情况,影响着港口物流功能的运转,没有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持,港口物流的发展也只能是空谈。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等一系列措施,连云港市产业结构得到了逐步调整,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据近年来统计数据分析,连云港市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基本走势。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从最初的“一二三”比重分布,经过“二三一”或“二一三”中间过渡,最终必然达到“三二一”。全市产业结构从1995年的“一二三”结构到1996年的“一三二”结构,演变到1998年的“二一三”结构,1999年的“二三一”结构。到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50.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为122.78亿元、355.06亿元、272.2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47.3︰36.3。与1995年相比,全市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6.1个百分点,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确立了“一心三级”国际性海滨城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纵一横”T型产业布局的发展目标,纵向为沿海产业带,以市开发区为中心,以柘汪、海头、板桥、徐圩、燕尾、堆沟等沿海园区为节点,构建沿海产业走廊,打造新兴临港产业基地;横向为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以市开发区和各县区开发区为主阵地,形成沿线产业走廊,打造以都市型、环保型工业为主的新兴制造业基地。加快了该市对外开放的步伐,促进全市外向型经济向更高层次推进,向更广领域拓展。借助连云港独特的区位优势,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连云港出口加工区,连云港市先后建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产业区、赣榆经济开发区、东海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连云港港口国际物流园区,采用“一园三区”的布局模式,“三区”包括中云物流园区、大岛山物流园区与金桥物流园区。在这种背景下,连云港港的规模也日益扩大,港口货种结构也形成了以煤炭、钢材、木材、化工产品等为主体的特色,集装箱吞吐量也是节节攀升。
港口作为国家综合运输的枢纽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是连接铁路、公路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纽带,在整个物流网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港口物流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已经不单单是通过运输提高国际贸易收入,港口物流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还在于对港口所在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所起的带动作用,港口物流也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连云港港口是江苏,尤其是苏北经济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对连云港港口物流和城市经济关系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来源: 《中国物流与采购》、国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