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短时间内难见曙光
2012-4-16
业界人士在日前于新加坡举行的亚太海事展上预测,全球航运业和造船业仍将受到运力过剩和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的影响,短时间内难见到曙光。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最近半年内一些因素相互叠加,导致航运业前景不确定性增加。但也有行业人士认为,航运业最终会走出低迷,而亚太地区的岸外业务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船型的生产销售仍会是亮点。
新加坡裕廊海港私人有限公司高管表示,2008年是全球航运业的转折点,由于需求萎缩,行业形势急转直下。2009年之后出现短暂复苏,这让许多业界人士误以为贸易会很快回暖,又开始下单订船。这是造成目前运力过剩的重要因素。
环球海运集团新加坡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赫什·西瓦萨米说,造成运力过剩的因素之一,是金融危机后推迟交付的造船订单在最近半年内逐渐交付使用,而应该在这一段时期交付的船只又按期交付。两种供应因素相互叠加,加剧运力过剩局面。因此,未来一年行业前景仍将比较困难。
航运业运力过剩,船舶制造业自然也受到影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介绍说,去年全球船舶制造业新订单下滑了约一半,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去年下半年的新订单同比也减少了约四成。
石永红表示,很多企业接到新订单减少,只能依靠“老”的订单维持运营。据了解,一部分造船企业的订单足以维持到今年年底,也有一些企业能够维持到2013年底。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年初发布的报告说,2012年新船订造量约为7000万至80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预计约为1.5亿载重吨。船舶产品供需失衡的状况将更加严重,甚至可能恶化,新船价格可能将继续下滑。业界人士也表示,中国造船企业还面临人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挑战。
新加坡法律专家捷亚·普特拉预计,全球海事行业最早也要到2013年中期才能复苏,一些企业可能会出现资金困难。
不过,业界人士表示,航运业仍是全球经济的重要部门,全球货物贸易的90%仍要依靠海运。石永红预计,航运业和造船业在两到三年内终将渡过困难时期。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方面也表示,万箱级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等轮船的建造订单价格预计将保持平稳。
太古岸外新加坡总经理乔治·霍辛顿表示,亚太区强劲的经济势头是岸外行业前景的重要支持因素,因此其长期前景并没有那么悲观。也有业界人士表示,随着亚洲区内贸易的增加,亚洲已经成为全球海事行业的引擎。
此次海事展设有中国展区,共有65家中国企业参展,其中包括集体亮相的江苏南通船舶制造业基地多家企业。
石永红说,中国船舶制造业的技术实力与日韩等国相比仍有差距。相对而言,中国企业的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比较成熟的业务板块。不过,中国船舶制造业近年来仍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船舶分会秘书长张守淳介绍说,中国企业也在抓住时机进行产业升级,加强绿色技术等领域的投入。
寻求商机加快转型
业界专家分析认为航运业复苏可能需要2至3年,而造船业复苏又会相应滞后一两年,造船业复苏“怎么也要3年左右”。正因为如此,我国造船业不可有丝毫懈怠,要在低迷时期,看清市场,寻求商机,加快转型,做足功课,以备迎头赶上。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特种船舶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长,未来前景看好。目前,在海洋特种船舶中客滚船、汽车运输船、半潜船、海洋救助船、重吊船、海洋供应船占有很大比例,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国内的特种船市场也越来越好,国家海洋局、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海事局、地方港口以及中远集团、中外运长航集团等正逐步加大特种船舶订购力度,加速拓展特种船队。对造船企业而言,今后一段时期,特种船建造市场,或将是后危机时代船企寻求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船企应密切关注特种船市场,抓住商机,加快转型,以获取这块蛋糕的更多份额。
然而,特种船建造毕竟专业化、个性化较强,市场容量有限,船企试水此领域,还需根据自身状况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跟风,以免“失足落水”。目前全球特种船市场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层出不穷。已经涉足或打算涉足该领域的船企,应密切关注市场新动向,及时与相关科研院所、船东沟通,做好新型船种的技术储备,提高自身专业化建造能力,在占领国内细分市场基础上,努力进军国际特种船舶市场。
来源: 国际船舶网 、国研网